本項目位于海南省五指山市海榆中線,規劃總用地面積5.378公頃(合80.67畝),建筑總面積95278.85平方米,容積率1.58,建筑密度21%,綠地率35%。南側和西側是市政主街道,東側為常年瀑流的檀溪谷和翡翠公園,北側為自然山水。 以天賦卓越的自然為底色,檀溪規劃大處落筆,弘揚“熱帶、溪谷、山地、養生”的主題元素,打造一流的坡地水景養生度假小區,現代建筑群,電梯洋房、臻美園林、養生會所、商業街區等豐盛大觀逐一呈現,一個自然與文化、度假與養生完美融合的生態型旅游度假綜合體呼之欲出。
項目周邊有著良好的人文環境和良好的自然環境(植被、瀑布、溪流、山谷),以及完善的市政配套設施;小區利用現狀地形高低變化成形成豐富的園林空間,小區內的道路、廣場、花園區相的融合,同時也具有交通的功能,架空的公共平臺設計使人車得到很好的分流。
規劃理念 規劃目標 力圖通過一種創新的城市與社區規劃思想,使建筑每一個平面變成一個立面的城市,最后轉化為一個立體的形態。 設計分析 設計創意是根據現狀地形將建筑建筑于臺地之上,將整體城市風景收入眼底,強調開放性,整體小區形態上是向整體城市開放,西側現狀擋土墻,東側自然河流,北側自然山景,拋棄傳統圍墻,建筑居住空間向外延伸,首層架空、天井、空中花園、外廊是達到向外發展的重要元素,為特有的居住人群提供恰的戶外活動空間小區主要居住人群以中老年為主,戶型以中小戶型為,針對其生活節奏和方式,設置集中的社區景觀綠地,更能滿足其對戶外休閑環境的要求,同時在小區步行路散點布置小型空間。 車行 針對小區人群和生活方式,擁有私家車的住戶較少,在停車位的規劃設計方通過和園林景觀結合設置地面停車位,方便來訪人群的臨時停車需要。車行道路設計為流暢的曲線型道路,幵利用不同鋪地材米在重點區域減緩車速,增加安全系數。根據居住人群生活節奏較慢的特點,在小區花園停留的時間較長,鄰里關系建立的需要,在景觀設計的層面上,將公共活動空間、社區交流空間與主要步行交通系統進行結合,以便捷的步行流線來串聯一系列的休息聊天社區場所,在這既可以方便的歇息也可以輕松的參與,以景觀營造和諧社區的氛圍。 綠化及地形豎向設計 小區建筑密度較低,人均占有綠地較多,小區綠化空間豐富,在保留現有樹木和植被的基礎上加入便于養護的本土植物,以降低物業維護成本,通過精至設計創造綠化環境。從生態角度,小區內提供必要公共活動場地使用硬質鋪裝,其它區域保留自然土壤,利用地形的豎向變化引導雨水流到可滲透的景觀綠地中,即可減少暴雨瞬間給市政管道增加排水壓力,又有利助于涵養地下水。 綠色節能設計 利用綠色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的充分利用,進行被動優化設計,利用建筑的手段來實現自然通風和采光,建筑冬天能夠保溫、夏天能夠隔熱遮陽,從而減少能源的消耗。充分做好水環境分析,將30%的地表面積作為積蓄雨水,成為水環境的一部分,在雨水管理上,盡可能的把雨水容納在小區里,一方面回灌地下,一方成為小區景觀用用。
一.平面功能布局: 1.外廊式住宅 11層外廊式住宅,戶型南北通透,首層架空,形成開闊的空間,由架空層通過樓電梯進入上層,建筑各戶通過外走廊聯系,有著良好通風和自然采光。 2.小區會所 對區內和社會開放,共2-4層,分為活動區和休息區及室外活動區,樓間有半開放院子,可以提供休息和室外活動需要。樓前有中央水體景觀,和室外游泳池,為整體建筑提了優質的外部環境,將景觀深入到每個室內。 二.建筑造型及空間設計 建筑造型以東南亞建筑風格為藍本,體現時代的精神,幵有選擇性的繼承東南亞傳統建筑的精髓,所以在造型上將現代與傳統結合,各取所長,屏棄繁瑣裝飾,將建筑形態凈化,運用幾何形體的組合,提煉傳統的符號和空間,形成明快,流暢的外部特點。幵通過精巧豐富的細部處理,材質的搭配和對比體現建筑的美感。簡潔的造型形成舒適的視覺敁果同時突出了建筑群外部空間的優雅與氣勢,創造出富于特色的建筑新形象。整個建筑洋溢著現代與傳統建筑氣息。 滿足無障礙設計的要求,無障礙實施范圍與主要內容包括入口、樓梯、電梯、坡道、公共廁所、地面停車場、及無障礙車位等。
景觀規劃理念:多層次山地、坡地立體景觀格局。 1 .善待山水:充分利用現狀基地頂部臺地格局及東側溪流景觀,適度開挖回填,結合交通要求改善地形。 2.提升城市景觀,兼顧城市行人安全與景觀感受:依三月三大道強調小區南側人行入口區域與城市景觀的銜接,幵向北對現有擋墻適度變化,強調行進空間,避免形成停留、坐臥空間,確保城市人群安全。 3.強化城市道路東側中醫院入口處景觀節點:小區主出入口與西側中醫院入口相呼應,退讓用地幵形成宜人尺度廣場,注重強化車行人群視覺感受,以便緩行通過,確保行人安全。 4.強化行進空間景觀序列:入口廣場營造開放空間感受,便于引導入口人車分流,小尺度步行系統與較大尺度車行空間相迂回幵避免交叉。 5.區內景觀分區:區內沿較狹長的南北向道路開放空間,力求通透,幵依次貫穿各組團景觀空間,形成動靜分區的區內景觀格局。 6.強化沿河景觀帶的人文景觀感受:自會所向北沿河適度營建體現人文風情的場所,兼顧河東側人群的視覺感受。 7.強調本土山石、草木等材料的使用:小區景觀以挖掘當地材料表現為主,充分營造地域人文精神的空間感受。 8.安全、節地、節水措施并舉:利用地表坡度強化安全格局下的雨水匯集手法,充分利用架空層半開敞區域,提升人們的戶外活動品質。